| 本公司主要业务:济宁商标注册-济宁代理计账-济宁公司注册-济宁会计代理-济宁商标查询 |
![]() |
![]() |
|
||
商标注册申请态势平稳,企业主体占比持续提升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5/11/3 9:46:00 浏览量: 一、商标注册量持续攀升,申请布局呈现新特征2024 年我国商标注册领域延续稳步增长态势,全年注册商标达 478.1 万件,同比增长 9.1%,截至 2024 年底,国内有效商标注册量已攀升至 4762 万件。这组数据背后,既折射出市场主体品牌意识的觉醒,也反映出商标申请与布局的新趋势。 从申请主体来看,企业已成为商标注册的核心力量。2024 年底,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 49.7 万家,较上年增加 6.9 万家,这些企业同时也是商标布局的积极实践者。在新兴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标申请增速尤为突出,与相关发明专利有效量 15.7% 的同比增幅形成呼应,体现出创新与品牌建设的协同发展。 国际布局方面,中国企业 "走出去" 的商标意识不断增强。2024 年,我国申请人提交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 7039 件,同比增长 13.6%,与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PCT 国际专利申请共同稳居世界前列。卫龙公司在秘鲁成功维权、广西企业化解美国商标侵权诉讼等案例,正是企业海外商标布局与维权能力提升的生动体现。 不过,商标申请中的误区仍较常见。部分企业存在 "重注册轻使用" 倾向,盲目囤积商标;另有企业忽视类别布局,核心商标未在关联类别注册,为后续侵权纠纷埋下隐患。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商标驳回率常年维持在一定水平,其中因近似商标、缺乏显著性等问题导致的驳回占比居高不下,凸显专业申请指导的重要性。 二、侵权形态迭代升级,全链条打击成监管重点伴随数字经济发展,商标侵权行为呈现出链条化、隐蔽化、跨区域化特征,给市场监管带来新挑战。2024 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办商标等领域违法案件 4.4 万件,涉案金额 11.29 亿元,1311 件案件移送司法机关,"守护知识产权" 专项执法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线上领域已成为侵权高发区。上海市杨浦区市场监管局查处的案例中,某文化传播公司作为广告代理商,为售假视频提供流量推广服务,帮助假冒耐克、路易威登等品牌的商品扩散,最终被罚款 66 万元。直播带货场景下的侵权更具隐蔽性,四川内江某公司在直播间以 9.99 元低价销售假冒 "NIKE" 商品,通过低价竞争吸引消费者,涉案金额较大且涉嫌犯罪。更有甚者通过社交平台引流至微信一对一交易,虚拟发货地址与收款信息,增加了执法取证难度。 传统制造业的侵权行为则呈现规模化特征。江苏省常熟市查处的侵犯 "YKK" 注册商标案中,执法人员现场查获侵权拉链 1261 条、拉链头 108 万余枚,违法经营额达 150 余万元,形成完整制假售假产业链条。重庆某鞋业公司非法生产 "LV""Timberland" 等品牌鞋具,涉案金额高达 1.47 亿元,销售网络覆盖多省市,最终 11 名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值得关注的是,新型侵权手法不断涌现。在广东东莞查处的 "Kayou" 动漫卡牌侵权案中,不法分子将原装卡牌拆封,抽出高等级珍稀卡牌后用普通卡牌替换,重新塑封销售,直接损害商标信誉承载功能。而地理标志商标侵权也时有发生,天津某公司通过广播、微信平台销售假冒 "小站稻" 大米,形成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的全链条侵权。 针对这些新问题,监管部门构建了全链条打击机制。在 "极米坚果" 商标侵权案中,市场监管总局统筹 9 省(区、市)力量联合查办,查获违法经营额 1.28 亿元;安徽阜阳查处的侵犯 "始祖鸟" 等商标案,涉案金额更是达到 2 亿元。这种跨区域协同、行刑衔接的执法模式,有效破解了侵权行为的地域壁垒。 三、维权体系不断完善,多元救济渠道显成效面对复杂的侵权形势,我国已构建起行政、司法、社会共治相结合的商标维权体系,为权利人提供多元救济渠道。2024 年,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服判息诉率达到 90%,超过 85% 的预期目标,显示维权质量与效率的双重提升。 行政维权因其高效性深受企业青睐。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专项行动强化日常执法,2024 年查办的 4.4 万件案件中,大量侵权行为被及时制止。国家知识产权局还优化了维权程序,在亚冬会知识产权保护中开通快速审查通道,6 件相关外观设计专利获得快速授权,并对 19 件特殊标志予以核准登记。针对电商平台侵权,监管部门组织抖音、京东等主流平台召开行政指导会,建立违法线索互通机制,实现源头治理。 司法途径则为严重侵权案件提供终极救济。对于涉案金额巨大、涉嫌犯罪的案件,行政机关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山西某纸业公司生产假冒 "维达" 卫生纸,货值金额 312 万余元,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责;重庆铜梁制售假冒品牌鞋具案中,检察机关已对 11 名犯罪嫌疑人启动审查起诉程序。这种行刑衔接机制,通过刑事处罚的威慑力遏制了重大侵权行为。 海外维权能力的提升成为亮点。在河南分中心助力下,卫龙公司针对其商标在秘鲁的恶意抢注,提交无效申请并联合 8 家企业发布《联合维权声明》,最终成功宣告抢注商标无效。广西某服饰公司在美国面临商标侵权诉讼时,在当地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组建跨境法律服务团队,通过构建不侵权证据链、援引美国法律合理使用条款,最终促成原告撤诉并保留设计使用权。这些案例表明,我国企业海外维权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 社会共治机制也在不断健全。国家知识产权局与司法部推动设立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组织,鼓励仲裁机构开展相关业务,并建立鉴定标准体系,为维权提供专业支撑。81 家电商平台签订《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自律公约》,通过行业自律减少侵权行为发生。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则发挥专业优势,在证据固定、法律论证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 四、代理行业规范发展,信用监管构建新秩序商标代理机构作为连接企业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桥梁,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商标注册效率与维权效果。2024 年,我国深化商标代理行业监管,通过信用评价试点等举措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当前,商标代理行业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机构存在虚假承诺、低价竞争等乱象,有的甚至协助委托人实施恶意抢注。四川广元查处的何某生恶意注册商标案,便暴露出个别代理机构在申请环节的合规漏洞。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企业权益,也扰乱了商标注册秩序。 为破解行业乱象,国家知识产权局于 2024 年启动商标代理信用评价试点,并于 2025 年将试点范围扩大至 16 个省份,涵盖代理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全维度信用评价。试点地区建立了信息共享机制,打通企业登记、备案、处罚等信息归集渠道,自 2025 年 4 月起开始信用信息采集,9 月将公布评价结果。这种信用监管模式,实现了 "守信激励、失信惩戒" 的差异化管理。 在结果运用方面,信用评价与日常监管、政策支持等深度联动。对于信用良好的机构,在政府采购、示范单位培育等工作中予以倾斜;对于失信机构,则依法限制其业务开展。国家知识产权局还推动将信用评价信息作为国企、上市公司选用代理机构的参考,引导市场选择合规服务商。这些举措倒逼代理机构提升服务质量,推动行业良性竞争。 专业能力建设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支撑。监管部门鼓励代理机构培养复合型人才,支持律师取得专利代理师资格,推动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与产业深度融合。在亚冬会知识产权保护中,代理机构参与特殊标志许可合同备案、马德里国际注册等工作,展现了专业服务价值。随着行业规范的完善,代理机构正从 "申请代办" 向 "品牌规划" 转型,为企业提供从注册布局到维权应对的全链条服务。 五、商标保护迈向高质量,协同发展成未来方向站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节点,我国商标保护正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24 年数据显示,国内高价值发明专利中有 13 万件同时在海外获得授权,较 "十三五" 末增长近一倍,商标国际布局与保护能力同步提升。这一变化背后,是制度完善、监管强化与企业意识觉醒的多重推动。 法律制度的健全为商标保护提供根本保障。国家知识产权局正推进商标法及其实施条例修改,完善行政裁量权基准,落实 "没有主观过错不罚" 等规定,实现严格保护与激励创新的平衡。《商标侵权案件违法经营额计算办法》《商标行政执法证据规定》等文件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执法标准,提升了办案质量。这些制度建设为商标全链条保护奠定了法治基础。 数字化手段正在重塑商标管理与保护模式。"智慧监管" 在青岛 "ERDOS" 商标侵权案中发挥关键作用,执法人员通过一体化监管平台对接微信运营商取证,破解了虚拟身份与地址的取证难题。国家知识产权局构建的海外纠纷监测系统,成功预警广西企业美国侵权诉讼风险,为快速应对赢得时间。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商标审查效率、侵权监测精度将进一步提升。 国际化布局与保护成为必然要求。随着我国企业 "走出去" 步伐加快,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量持续增长,但海外维权仍面临法律差异、成本高昂等挑战。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建立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在河南、广西等地开展精准服务,帮助企业应对跨境争议。同时,通过与意大利、美国等国家的执法合作,构建跨境侵权打击机制,为企业海外发展保驾护航。 面向未来,商标保护需要构建更高水平的协同体系。在政府层面,需进一步完善 "严保护、大保护、快保护、同保护" 工作格局,强化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司法机关的联动;在行业层面,应发挥平台、协会的自律作用,减少源头侵权;在企业层面,需树立 "注册先行、布局在先、维权及时" 的理念,将商标战略融入发展全局。唯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充分释放商标的品牌价值,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上一条:监管与行业自律双管齐下,推动代理行业规范化发展 下一条:没有了!
相关文章 |
鲁公网安备 37080202000117号